民族特色村寨
| 招商动态 |2017-04-23
中国56个民族的特色村寨,欢迎您去领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资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民族村寨相对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各族群众保护历史记忆、寄托精神情感的神圣家园,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中,村寨文化就更为重要。
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文化的意义,保护了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也就从根本和源头上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是经济意义,少数民族村寨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方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民族村寨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会进一步凸显。
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石渔回族村······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石渔回族村位于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地处泉州湾南岸、石狮市最北端--泉州湾出海口。 石渔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唐代的林銮渡、宋代的六胜塔、明代的再借亭碑记,还有五代的石湖寨城,宋代二度首辅丞相梁克家少年读书处遗址--“魁星堂”以及水尾塔、八角井,明代抗倭阵亡壮士高三弟墓、周东泉墓、石湖郭氏回族始祖墓、三保溪、沈公堤、郭宗磐故居、郭伟墓与故居等。
宋元时期更被称作“光明之城”,也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台通商对渡的要道。 石渔村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保护海丝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石渔宜居特色村寨”为目标,加强规划,依托精品项目发展,再造海丝古文化风光,将海丝古迹文化、闽台对渡文化、回族特色文化、蚶江湿地生态公园与港口滨海景观带有机结合,以林銮渡、六胜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渡一亭一塔”(林銮渡、再借亭、六胜塔)景观核心区。
老达保村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全寨有114户464人,全部是拉祜族。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良好,寨内拉祜族传统杆栏式建筑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拉祜文化底蕴深厚,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的地方,是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性在老达保这个纯拉祜族村寨得到了充分展示。
寨子里80%村民都会弹奏吉他,最老的有七十老旬,最小的还是求学幼子。虽然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但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代表作有《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新年在一起》等。
虎山彝寨 ······“黔中第一彝寨”
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的南湖和北湖交汇处,全寨有66户246人,其中,90%是彝族。寨子傍水依山,寨前是碧水明丽、波光潋滟的红枫湖,寨后是佳木葳蕤、巍峨峻美的大青山。大青山形如一只时欲啸搏的卧虎,所以人们称其为“虎山”。古彝族人以“虎”为图腾,自称为“虎的民族”。寨子也因背倚虎山而得“虎山彝寨”之称。
玉水寨······纳西族东巴圣地
玉水寨风景区,位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北部,距丽江市区18公里左右,是以纳西民族文化为核心,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风景名胜。玉水寨是纳西族中部地区的东巴圣地,是丽江古城河水主要源头。
玉水寨是丽江古城河水主要源头之一,在举目是景的丽江,玉水寨的地位尤为突出,除了其秀丽不比其他景点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玉水寨还是丽江东巴文化的传承圣地和白沙细乐传承基地及勒巴舞的传承基地。玉水寨有众多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景观,如神龙三叠水瀑布群、三文鱼养殖生态观光、古树和玉龙雪山最大的神泉、东巴壁画廊、东巴始祖庙、白沙细乐展示、纳西族古建筑和传统生活展示、东巴祭祀活动、传统祭祀场、东巴舞展示、纳西族传统水车、水碓、水磨房、高山草甸风光等。
白查村······“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整个海南仅剩下白查村还保存着最好最完美的黎族自然村寨。现今白查村有78户380人,至今还居住在黎族先祖们创造并居住的船形屋,白查村船形屋的保存完整程度在国内是最好的。延续久远传统文明的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依山傍水,被誉为“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保留有原始的独木器具,及古老的织锦工艺和原汁原味的黎家风俗,被专家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一间间低矮的茅草房坐落在群山环抱中,像倒扣的木船。船形屋用茅草盖顶,有“隆”船形屋、谷仓船形屋和民居船形屋,它承载着美孚黎许多传统文化和原始记忆,体现了美孚黎的建筑技艺。
月湖村······彝族撒尼人村寨
云南省石林县的一个彝族撒尼村寨。得名于村东北是一个形似弯月的高原淡水湖泊。月湖村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撒尼人的历史文化沉积深厚。“毕摩”通晓彝族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宗教文化、民风民俗,是彝族撒尼文化的传人也是彝族文化的活的载体。村中尚存有彝族古文字典一百多本,内容包括家谱、指路经、占卜书、祭祀书等。 月湖村民服饰尚存古风,火草衣、棕衣、羊皮衣、披毡等还有遗存使用,村民的服饰形制、式样、刺绣等都具有特定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
怎雷水寨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水族村寨是一个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得十分完好的水族村寨。地处峰峦绵延的大山之中,森林覆盖面积大。寨脚梯田层层,云雾缭绕。周邻大坝、枫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形成以怎雷寨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区。村寨依山而建,房屋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整个村寨形似松散而又气韵相连,古朴而生动;完整保存着南方民居建筑样式——杆栏建筑,被国内众多研究专家誉为“中国民族建筑活化石”。在此繁衍生息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水族民族习俗、文化艺术、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水各大寨······水族“卯节”的发源地
水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水族“卯节”的发源地。尤其是水各大寨,全寨民房建设均是木瓦结构,布置合理,样式美观,寨内平坦而又宽阔,还藏着一部分水书和水歌刊集;水各村山青水秀,有名胜古迹的仙人桥、山河瀑布、石棺墓、唐代的石砌城墙等;闻名省内外的名优特产“九阡酒”、“九阡李”也在此生产,极具旅游发展潜质。
南龙布依古寨
南龙布依古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巴结镇的万峰湖畔,村民全为布依族,至今仍保持男耕女织的生活习俗,织布机、石碓、石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人们身穿衣物均是妇女自编自织、自染自缝的土布,古色古香。村民居住在结构严谨的干栏式建筑群里,瓦屋、吊脚楼等古式民居保存完好。据建筑专家考证,这是典型的布依古建筑群,估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龙布依古寨是个美丽迷人的布依古寨,这里民族风情浓郁,原汁原味的民族习俗和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使它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西江千户苗寨······中国最大的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肇兴侗寨······中国最大的侗寨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1000余户,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侗寨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岜沙苗寨······中国苗族唯一的带枪部落
岜沙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距从江县城7.5公里处,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公里,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
三门塘······北部侗族方言区露天民俗博物馆
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现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深藏于苗岭腹地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是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最为迷人,堪称北部侗族方言区露天民俗博物馆。
报京侗寨······中国最大的北侗侗寨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南端39公里,居住着近400户、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之一。报京寨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环抱。整个大寨从北到南,由高到低,形若撮箕口。青一色的木结构房屋,依顺地势,鳞次栉比,疏密相间,十分直辖市地布局在两册之间的狭谷中。群众习惯把报京分为上、中、下三寨,上寨有水塔,中、下寨有两眼水蟛和水塘,生活用水比较方便。
黄平枫香寨······中国最大的革家村寨
枫香寨位于贵州黄平县城东南30公里重兴乡。距重安江10公里,有公路直达。 枫香寨是革家人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全寨有600多户、2000多人,是革家最大的寨子,都靠种地为生。这个群落因人口少,装束别致,风俗习惯独特而著称,它就是革家人。革家聚族而居,多为一姓一寨。有廖、罗、李、王、杨、兰、吴、高等20个姓氏,枫香寨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支。由于地处偏远,人数众多,这里的革家风情自然也就最为浓厚。尤其是这里的蜡染、刺绣图案,内容意味深长,可以通过它来了解革家的文化与历史。
苗王城······中国唯一的苗族古城堡
贵州省松桃县苗王城,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苗寨。它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依据山形水势,前后筑有六个古兵寨。古寨内有11 条巷道,巷道内有 11 道寨门,巷道以石墙作为屏障并跟各家的院墙连成一体, 而且有专门迷惑敌人的“直角巷道”,可以引诱敌人进入死胡同而歼灭。形成了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古寨外墙高 3 米 ,宽 80 厘米 ,士兵可在城墙上来回巡逻。寨内的吊脚楼为典型苗家特色,歪门邪道是古寨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通过几十代苗王的经营,苗王城在明朝时期就有一定规模。
思南赫家湾村······乌江文化第一村
郝家湾,位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苗族土家族乡。是一个以郝姓为主、居住 150 余户人家的自然村寨,距今已近 600 年历史。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郝家湾村,源于郝氏先祖从山东省宦游镇入黔平“苗乱”,选址板桥军垦、定居生活,依地形以姓取名郝家湾。清道光年初,后裔郝朝相从镇远府“文林郎”衣锦还乡,以风水勘舆的理想兴建自己的宅邸;组织族人,按照“八卦阵”布局以及风水学规范精心建设村寨,进而形成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郝家湾古文化景观。
山西大院······北方汉族民居建筑典范
山西大院文化是汉族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汉族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汉族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祁县乔家大院、 灵石王家大院、 榆次常家庄园、 介休侯家大院、 太谷曹家大院、 祁县渠家大院、 阳城陈家大院、 襄汾丁家大院、 万荣李家大院、 临猗闫家大院、 壶关王家大院、 大同薛家大院、孔祥熙故居、阎锡山故居等,每个大院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天龙屯堡······汉族明朝历史的活化石
天龙屯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紫云中洞苗寨······亚洲唯一的洞穴部落
中洞苗寨位于贵州省紫云县格凸河畔水塘镇格井村,离紫云县城约30公里,距贵阳161公里。中洞苗寨被冠以“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名号,这个100多米宽、200多米深的洞穴里,住着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18户人家共73个苗族人,他们的祖辈当年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山里,之后定居洞中。
镇宁滑石哨······全国第一个布依民族保护村
在举世闻名贵州省黄果树大瀑布旁,座落着一个美丽村落——滑石哨。她是全国第一个布依民族保护村,被专家称为“活着的”布依民俗文化馆。滑石哨,布依语中意为一块大的偏石板,因寨子建在大小不等的偏石板上而得名。寨子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用“调北征南”的办法,战后留黔驻守繁衍生息而成。千年过去,昔日金戈铁马已无从寻迹,唯有苍翠的古榕还在静静地述说着那段历史。如今,悠久的历史沉淀,独特的布依文化、静谧的村落风貌,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也让这里成为《西游记》、《芦笙恋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影视剧的拍摄地。
龙潭村······全国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寨
贵州省务川县龙潭仡佬族文化村是一个有着万年以上的老村常住人口达到200000,待客热情、是仡佬族最早发源地之一。龙潭民族古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距务川县城12公里,这个古老的仡佬族村寨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仡佬族保存最好的一个民族村寨,被列为全省20个民族文化重点保护建设村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仡佬族文化保护建设村寨。该村分前寨、中寨、后寨、茶地四个自然村寨。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潭,寨内石板铺路,石巷相连,幽深古朴,建筑奇特,景色迷人。古寨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房屋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门、窗都雕饰有神采各异的吉祥图案,构图精美,雕工细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田螺坑土楼群······四莱一汤
田螺坑村,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是一个土楼村落。土楼群由一座方形土楼“步云楼”,三座圆形土楼“和昌楼”、“瑞云楼”及“振昌楼”,一座椭圆形土楼“文昌楼”组成。俗称“四菜一汤”。在上路的半道,从侧面看过去,整个土楼建筑层次错落有致,有人将其称为“小布达拉宫”。顺着盘山公路到达观景平台俯视,可以清晰的看到田螺坑的整个全貌,确如传言中一般惟妙惟肖。
西埔源村······中国鱼文化第一村
位于福建省周宁城西埔源村,以三个世界唯一(鱼冢、鱼葬、鱼祭文)申请年代最久的鲤鱼溪、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通过。
从南宋到今天,鲤鱼村近千年的经历,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中华奇观,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在这里,鱼与人享受同样待遇。村里的水塘与溪流相通,有水的地方就有鲤鱼,鲤鱼溪是一种天地人和的典范。
北叶村······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园
位于台湾省屏东县玛家乡,临近屏东市。原住民族文化园堪称是全台保存原住民文物最丰富的“野外博物馆”,循着登山步道和不同园区,可以观赏到各个不同民族的传统聚落、家屋建筑,还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民俗,比如赛夏族的摇臀铃、布农族的打陀螺、排湾族的刺福球、太鲁阁的射箭,以及学习体验他们的乐器、舞蹈和传统服饰,简直就是一次过的迎宾大套餐。园区的附近都是些排湾族、鲁凯族聚集的村落,想要更深入了解,便可以到处走走看看。
南岗千年瑶寨······中国瑶族第一寨
连南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的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瑶寨。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是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
在瑶族歌舞(婚俗)表演堂,不仅可以观赏到瑶族的阿贵哥和美丽的沙腰妹的情歌对唱,还有爬吊脚楼、过情人桥、回娘家等有趣的婚嫁仪式。一路参观瑶练屋、解故巷、占比巷、瑶王街、歌堂坪、得金石、盘古庙等景点,穿过瑶寨的千年历史长河,信步走进如今的瑶家农户参观拜访,或是随当地村民上山采摘山货,都是了解瑶族同胞生活习俗的特别方式。
必背瑶寨······世界过山瑶的发祥地
必背原叫“鳖背”,是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也是海外瑶族的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6000多位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瑶寨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寨最突出的景观,无疑是秀丽的瑶山风光。必背瑶山翠岭环抱,最著名的景区黄龙寨有着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分布有“黄龙绝壁”、“老虎嘴险峰”等景点,必背河河水蜿蜒流过,意境悠远。依山而建的必背瑶寨,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及吊脚楼。在参观完展示瑶族历史渊源的瑶族文化博物馆后,可以领略瑶族的歌舞、品尝瑶家风味美食。
鸡鸣驿······中国古代邮驿第一站
鸡鸣驿(鸡鸣山驿),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鸡鸣驿乡的一个驿站。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有确切记载,但它是中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
初保村······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
五指山初保村是保留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初保村地处海南省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委会,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为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全村58户320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杆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个特例。
穆民新村······回族家访式特色村
穆民新村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石佛寺村第八村民小组,穆民新村是一个纯回族自然村,素有“长寿村”的美名。村内现有清真寺两座,还建有女子经文学校、回族民俗文化墙、回族风情长廊、特色小游园等。
吴忠市穆民新村的“家访式”体验旅游项目,是实行生态立村、旅游强村、科技兴村的特色战略,同时依托回族村落独特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回族风情,大力发展的具有回族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这里已成为集展示民族特色、体验回乡风俗、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回族特色村庄。
南长滩村······党项人聚居地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这一个神秘的村落,村子虽小却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群山环绕使得南滩村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姓拓跋,自称是西夏后裔,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是宁夏首个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周村······" 天下第一村 "
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素有 " 天下第一村 " 之称,是著名的鲁商发源地。周村完整地留存了中国北方的原汁 " 年味 ",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商城,继承了鲁文化醇厚、深邃、悠远的纯朴本质,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过大年,煞是热闹好看。
朱家峪······“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的得名与朱元璋家族有关。在历史上,它曾经被称为“城角峪”、“富山峪”,明朝洪武年间,朱氏家族先祖朱梁盛从枣强迁到这里定居,因为朱良盛与皇族朱元璋同宗,是一个国姓,因此村子改名朱家峪。相传最初朱良盛只是居住在村边的一个山洞之中,后来人丁竟然逐渐兴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500多人的村落。
烟墩角村······汉族海草房民居第一村
山东省荣成市烟墩角村近年来每年都斥资近百万元对距今100多年已年久失修的海草房进行保护性修缮,目前有特色海草房220户,921间。这些海草房成排联片,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原汁原味,是体现胶东海滨民居特色、保存较完整的海草房村落,也是国内难得的生态民居活标本。
敖其赫哲族村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敖其镇地理位置优越,南临完达山脉,北靠松花江畔,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敖其镇已经发展成一个旅游型的小城镇了,这里有很多自驾的发烧友和驴友慕名而来,感受赫哲族的生活气息。赫哲水寨的正式运营,填补了三江地区大型水上娱乐项目的空白,建有黑龙江省最大的人造浪池、戏水池、儿童水寨、巨兽碗滑梯、温泉SPA等娱乐设施。
为抢救、保护、挖掘、整理赫哲民族文化,成立了省内唯一的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和鱼皮技艺传习所,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传承赫哲族的历史、语言、渔猎生活、民俗文化、民族工艺品制作等。
哈拉新村·······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一直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组建哈拉新村达斡尔族歌舞表演队、成立哈拉新村曲棍球队,每年举办“库木勒节”、“阔德格·乌都日节”,挖掘和传承达斡尔族传统剪纸绘画木刻艺术等,不断丰富特色村寨文化内涵,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初步达到了“走进哈拉新村、认识达斡尔族、了解达斡尔文化”的目的。
达斡尔族村以发展传统工艺品生产为依托,生产达斡尔族工艺品勒勒车、雄鹰图腾、传统剪纸绘画木刻艺术,打造哈拉新村特色村精品,为发展民族旅游业奠定基础。
中星村······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诞生地
星火朝鲜族乡中星村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的黑龙江省东北部桦川县,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的诞生地,也是星火朝鲜族乡政府所在的中心村。北依母亲河松花江3公里,铃铛麦河由南至北流经腹地。盛产的大米曾入选国宴,享有三江平原“白色珍珠”之美誉。全村总人口371户,1376人,全部为朝鲜族。
每年的8月8日举办星火朝鲜族乡老年门球节,邀请周边各地市参加,同时以民族民间艺术活动为基础,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主题,弘扬民族特色,形成品牌效应,推动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甲居藏寨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色尔古藏寨······川西北的小布达拉宫
位于四川省黑水县东大门,“色尔古”是藏语,意为“盛产黄金的地方”。色尔古藏寨是一个典型的藏羌民族文化交融相汇的地方,依山势傍猛河而建,是一座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藏寨村落,有人称之为“东方的古堡”,还有人说它是“川西北的小布达拉宫”。藏楼毗邻雄立,原始神秘的风格荟萃了藏族文化精华,远望如欧式古堡王国,堪称建筑史上的一绝。
桃坪羌寨······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碉堡在屋群中耸立,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却像进了迷宫一般。寨房都是相连相通的,外墙用卵石、片石混建,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还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
俄亚大村······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
俄亚位于四川省凉山彝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市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打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
防川村······一眼望三国
防川风景区,它距吉林省珲春市市区65公里,是我国唯一与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的地方。以前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不为国人所知。现在随着旅游热的兴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奇特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寻奇,观赏"一眼望三国"。
打开中国的版图,正如一只雄壮的金鸡:东北为鸡首,新疆是鸡尾,鸡背在内蒙古,台湾、海南岛恰似两只鸡足;而防川,则是雄鸡的喙,珲春防川风景区涉江临海,依山傍水,风景美不胜收。
韩屯村······中国雾凇仙境第一村
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因毗邻著名的雾凇岛,村庄被松花江环绕,其境内冬天出现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的次数最多,质量最佳,故有“中国雾凇仙境第一村”之美誉。韩屯村85%的村民为满族,有浓厚的满族文化底蕴,萨满祭司、鹰猎、满族餐饮、满族体育娱乐等满族民俗传统文化浓郁。
红旗村······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吉林省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位于安图县中腹之地,通往长白山的明东公路穿村而过。红旗村是安图至长白山旅游途中唯一的纯朝鲜族居住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级旅游景区、被中央文明办评定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
红旗村山明水秀、民风古朴。在这里可体验到悦耳的民谣、轻快活泼的民俗舞蹈和古朴典雅的婚礼等独具特色得民俗风情,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民俗旅游节。
渔楼村······满族鹰猎第一村
位于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渔楼村(鹰屯),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
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全屯有鹰把式50余名,其中著名的鹰把式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伊尔根觉罗氏——赵姓),并被誉为“鹰王”。现在居住在此村的满族关(罗)、赵、杨、奚、付、曾、刘等家族,都是满族鹰猎文化的直接传承家族。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态基地,并且有了另外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名字——鹰屯。来到鹰屯,你可以看到鹰把式们臂套皮鞲,手抓勒绳,威风利落的样子,还可以欣赏到高手们放鹰的精湛技艺。
诸葛八卦村
金华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现代的繁华丝毫没有打扰到她百年的幽静,诸葛亮廿七世孙诸葛大狮,以先祖九宫八卦阵布局营建村落。村中现居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更为神奇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落,形成天然的外八卦。
漫步于村中青石铺就的古巷时,便能感受到似连非连、半通不通、曲折玄妙的乐趣。现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一幢紧挨着一幢,错落的马头墙从低往高处延伸,远远望去,漾起层叠的浪。专家学者们称其为“江南传统古村落、古民居典范”。
金丘村
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城南部,距县城6.8公里。是南宋畲民迁来景宁的聚居地,是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的发祥地,畲族风情蕴藏丰富,拥有蓝氏宗祠、夏氏和潘氏古宅等四处村落古建筑。结合该村现有的资源和旅游开发基础,该村的规划以畲族婚庆文化为策划出发点,把畲族婚嫁、畲族舞歌等独特畲族婚俗文化,进行策划提升,充分展现畲族婚俗文化,打造具有娱乐性和体验性的金丘畲族婚俗体验园。
琼林村
琼林村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了珞巴族文化展厅、风情文化广场,对巴族服饰、歌舞、竹器编织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建成了珞巴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园,对珞巴族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行了开发和商标注册,推动了琼林村的整体发展。2006年,珞巴族聚居的琼林村和才召村农牧民都住上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
秀巴村······中国西藏最大的古堡群
秀巴古堡群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藏最大的古堡群,历经千年风雨,被当今建筑专家称为“当时条件下的奇迹工程”。 在当地藏族百姓的传说中,秀巴村一带是格萨尔王征服妖魔的第一个战场。也有传说秀巴千年古堡是1000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以及屯兵和防御而修筑的。
盐井······信奉藏传佛教的纳西族
因产盐而得名,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芒康县盐井纳西族自治乡,纳西族仅占四分之一,绝大部分是藏族。按地势高低,盐井分为上盐井和下盐井。上盐井村大多信奉天主教,而下盐井村信奉佛教。在这里,纳西族没有信奉自己的东巴教,而是追随藏传佛教,而藏族则信仰天主教。多元的文化在此相融共处,让这个仍旧保留着最原始制盐工艺的小镇多了几分神秘。
上、下盐井村之间相距还挺远的,上村临滇藏公路,下村却在澜沧江河谷里,两村之间是盐井乡,若从乡里沿公路步行去上村,大约得一个小时左右。教堂门前有两棵硕大无花果树,果实甜蜜无比。
勒布沟······门巴族最大的居住区
这里不仅有着西藏山南十里画廊的美誉,而且还是举世闻名的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诗人仓央嘉措的故里。勒布沟如梦似幻的原生态景观诱惑着我们,沿路随处能看到溪流、瀑布。难怪当地人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这里的独特景观。勒布沟漂亮的夜景,很难让你想象它是一个身处边陲的小乡镇。
勒布沟并不是一个局限的范围,它是对错那县吉巴门巴族乡、贡日门巴族乡、麻麻门巴族乡和勒门巴族乡等几个民族乡的统称。
南昌屯······毛南族发祥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是中国毛南族发祥地,其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特色显著,至今还保留有极少数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每年以南昌屯为中心的毛南分龙节都在此举行,各种民族工艺制作(花竹帽编织、傩面雕刻等)、体育竞技(同顶、同背)以及祭祀等活动内容丰富,民族节庆氛围浓厚。
巫头村······京族特色村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巫头村是京族三岛中的一岛,与越南隔海相望,在建设生态乡村的同时,将该村打造成富裕京族渔村。京族风吹饼是广西东兴市京族三岛最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因其极薄,连风都可以吹走,故名“风吹饼”。
巫头村海岸线长3.9 公里,海滩涂面积 2 万亩,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该村通过开展东兴京族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巫头村的乡村和文化建设,使村民在养殖、加工、旅游等方面获益。并为了进一步弘扬京族文化,该村通过维修京族哈亭、建设京族风情长廊,挖掘妈祖文化等,打造具有京族文化的“特色村寨”。
石围古村······仫佬族特色村寨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东门镇石围古村是仫佬族聚居的古村落,始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屯内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均为砖木结构,屋檐与内墙壁画精细,花窗格式图案丰富,雕工精巧,是罗城传统仫佬族木雕工艺的精品代表。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的罗城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2014年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屯边小河畔竖有一座2.4米高的方塔功德碑,是仫佬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目前,石围古村已成为已成为集承载仫佬族历史文化、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金竹壮寨······北壮第一寨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金江村,距县城东南方16公里,与“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相毗邻,建于清末,世为壮族聚居。传统壮族民居、道路体系、梯田景观保存完整,民俗浓郁。五个过街楼、风水林(杉树、榕树)、建筑保存完好,空间结构完整。
金竹壮寨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是龙脊十三寨的“第一寨”。金竹壮寨有80户人家,450多人口,是中国典型的壮族村寨,誉为“北壮第一寨”。这里1992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称“壮寨的楷模”。具有魔伊大王、图腾、古老寨门、百年古井诉说着百年的壮族沧桑历史,金竹壮寨的吊脚楼建筑风格独特保持得比较完整。
黄洛瑶寨······红瑶特色村寨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黄洛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自古红瑶妇女有储长发的传统习惯,全村60户人家中,头发长达一米以上的有60名,最长的达1.7米,号称天下第一长发村。这里村民人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游客来到黄洛瑶寨,身着浓艳民族服装的瑶族姑娘唱着甜美的山歌列队欢迎,献上她们特有的舞蹈和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还有那香喷喷匠油茶和瑶族妇女乌黑亮丽的长发,更令游客赞叹不已。歌舞节目有:长发表演、红棍舞、伞舞等。
大泉湖村······塔塔尔族风情特色村寨
大泉塔塔尔族乡围绕打造县级民俗文化旅游重镇,将旅游产业作为我乡二三产的龙头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结合我乡旅游资源的现状与条件,按照“一片刺绣,一台歌舞,一个展馆,二大旅游功能区“的总体方案进行布局。一片刺绣:打造刺绣产业园、民俗风情园旅游开发项目工程,初步形成以镇区范围民俗文化景区,一台歌舞:成立塔塔尔族乡民俗文化舞蹈队,进行民俗歌舞演艺及服饰展示。一个展馆:依托塔塔尔族民俗博物馆,展示塔塔尔历史变迁、生产生活及自然景观。北部农牧业生产及名族村落景观区,以乡镇北部万亩农田和林地草场,配合大泉湖村民族村落形成现代观光农业景观区和民族特色村落景点,吸引城镇居民到农村进行劳务体验、采摘品尝等农家活动。
吐峪沟麻扎村······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
有2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保留有完好的生土古民居建筑群,有吐鲁番地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吐峪沟千佛洞,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著名的二个麻扎之一的吐峪沟霍加木麻扎,有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火焰山大峡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麻扎村被称为“民俗的活化石”。
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在麻扎村,你会感受到远离尘嚣的静谧。这里只有两种色彩,黄和绿。黄的是火焰山和土房,绿的是沟里的葡萄园。绿是离不开水的,吐峪沟一条清溪已经流淌了千年,村民引清溪之水向房前屋后,滋润了桃、杏、葡萄等植物。三月中下旬,正是新疆观赏杏花的最好时节,鄯善是新疆杏花开放最早的地方,每年3月中旬前后,鄯善县吐峪沟乡已经是花的海洋了。
阿勒马勒克村······塔吉克族杏花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阿勒马勒克村所在的河谷,两边山岩石裸露,峭壁直插天际。这里的塔吉克人天性乐观,尤其喜欢养花、种树。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人烟,就会有一方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在塔吉克人看来,门前没有杏树,就不是真正的生活。大概受小股暖湿气流的影响,河谷中的村庄白天充满了暖意。3月25日前后,塔什库尔干河畔的杏花陆续开放。山势低的地方花期较早,老树要比新树先开花。别看杏树枝叶繁茂,却从不侵占一分良田,房屋角落、岩石间都可以生长。
琼库什台村······哈萨克族原生态生活的活化石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与喀拉峻大草原隔河相望。琼库什台村距离县城90公里,村庄四面环山,房屋依水而建,村里人畜饮水及生活用水均来自库尔代河,河谷较宽,常年水流不止。 村民利用水力发电解决了用电问题。该村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是伊犁河谷保存完好的一个木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琼库什台村保留着很多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特色的木屋,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保存完整的一块哈萨克族原生态生活的活化石,在这里可以看到哈萨克族原汁原味的生活状况。
罗布人村寨
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处。村寨方圆72平方公里,有二十余户人家,是中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胡杨祭礼,是罗布人村寨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仪式。 罗布人头戴面具,手执鱼叉, 虔诚地单膝跪拜在胡杨林中。18名祭祀者围拢在阿木冬的周围, 他们的身后是插满羽毛的胡杨木轮与罗布人图腾。罗布文化传承人吾守尔·亚库甫说, 世代生活于此的罗布人用胡杨做舟、 以曲木为罐、劈梭梭为柴,从生到死, 他们都与胡杨相伴。
在原住民阿木冬的带领下, 我们走进胡杨树下的用芦草木搭成的小屋, 这是他的家,罗布人的家。推开用胡杨木削成鱼叉形状的木门, 阿木冬郑重地脱下祭祀时穿着的长袍, 这是用羊毛和罗布麻制成的右衽斜领的袷袢。最具罗布人标志的, 是阿木冬头上戴着的这顶船型毡帽。置身于罗布人村寨, 沙漠与胡杨在这里“短兵相接”, 碧空映照下的蓝色塔里木河从村边流过, 向着沙海腹地继续顽强地挺进, 直到被黄沙吞没。河水淤积形成的一个个海子波光泛起, 这里便是罗布人安身立命的所在。
禾木村·····蒙古族·图瓦人聚集地
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禾木村,是保持着最完整民族传统的图瓦人的聚集地,他们的木屋散布在山地草原上。每年十月到来年五月,这里有长达半年的冬季,人们脚踏古老毛滑雪板出行,穿梭在丛林山野之间,据考证这里也是人类滑雪起源地。
维回新村······维吾尔族第二故乡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枫林花海维回民族风情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景点遍布,根据各个季节变化,有多种花卉高低呼应的“枫林花海”。花海品种以郁金香、金盏菊、百日草、醉蝶花、蓝花鼠尾草等为主,花期长,又有入药价值,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永顺县芙蓉镇(王村古镇)
芙蓉镇古镇坐落在湖南省永顺县境内,属于芙蓉镇。芙蓉镇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的武陵山脉中段,境内地貌以山地、丘岗为主。村寨处于旅游景区,素有“楚蜀通建”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双凤村······中国“土家第一村”
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是摆手舞和毛古斯舞之乡,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的建筑也非常独特,全部为木质结构。彭英威是土家族毛古斯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人,田仁信是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人。
鹤湖新居
位于广东省深圳龙岗罗瑞合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2.48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汉族客家人民居建筑群。
芷溪村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芷溪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万多人口的聚居地,村里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宗祠和古民居,展现出客家精湛的建筑文化艺术和丰富的民俗风情,被建筑学家誉为是客家建筑的“大宅门”,明清以来,芷溪先民采用客家的“九厅十八井”结构建造了74座古祠,139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颇具特色,闻名遐迩。
福建土楼
土楼是一座城堡,一座家族之城。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永定看数量,南靖看花样,华安看质量。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只有46座,永定土楼就有23座土楼,占据了一半;南靖土楼看花样,“四菜一汤”福建土楼的标志,华安土楼的质量。“客家土楼”游览主要集中在永定县和南靖县两个区域。永定县的民俗文化村(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南溪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云水谣古村落(和贵楼、怀远楼)等。
二宜楼······土楼之王
位于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体量庞大,造型奇特,结构精巧,纪年明确,极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其保存完好(如今还居住36户220多人),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民居瑰宝。
福建土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瑰宝,圆楼是土楼世界中的奇葩,而二宜楼则是中国圆楼中的宝中之宝。 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与一般土楼单同,二宜楼兼有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特点在福建土楼中是凤毛麟角。 构造处理别具匠心,墙厚是福建土楼之最,功能实用齐全,保存完好,充满温馨和生活气息,传声洞、挑廊、维修爬梯、竖井……细节设计精巧科学,确为福建圆土楼之冠。 防卫系统构思独创,隐通廊和逃生道等深谋远虑的防御设计在福建土楼中极其罕见。
塔下村······“闽南周庄”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 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塔下村鸟瞰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河坑土楼群······北斗七星
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曲江圩河坑自然村的河坑土楼群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杰作。包括6座方形土楼,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之称,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的体现。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黄麻布村······三教和平共处之地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黄麻布社区,地处洲石公路和福洲公路交会点附近,坐落在凤凰山景区边上。在黄麻布村,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村里两座教堂。一是位于村中的基督教堂,另一是处于村东边的天主教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广东省深圳能并肩耸立着天主和基督两座教堂的村庄,仅有黄麻布村。在天主教堂背约100多米处,有一座观音殿,与两座教堂建筑相比,它显得渺小许多。在殿堂下方的土墙上,可以看到用红漆书写的“南无阿弥陀佛”,而在殿堂里则循环播放的佛乐。
地处珠江东岸的深圳,是近代以后西方国家殖民势力最早进入地区,也是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西方传教士在深圳各地进行传教布道,主要集中东部、中部的龙岗、坪山、布吉、西乡和观澜等地的客家聚居区。而黄麻布村作为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加上封闭的地理环境,客家人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观念,自然成为了当时西方传教士首选的地方。深圳的古村落不少,但能同时出现基督教两派都有的,加上中国传统的佛道文化,三教和平共处。
石壁村······客家祖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千年大迁徒,客属遍乾坤。 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石壁村,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迁徒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每年公历10月,“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都在这里举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回到此地寻根祭祖,是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党家村······“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是国内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之一,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民居瑰宝”。 党家村建村距今680多年,主要是党、贾两族居住在此,320户人家,1400余人。全村占地约一平方公里,现存120多座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文笔塔、哨楼、牌坊等建筑,青砖灰瓦、鳞次栉比,瓦屋千宇、不染尘埃。
走进党家村,家家户户正对大门的照墙、厅房两侧墙上、大门门楣上都刻有党家村祖先留给子孙的处世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不仅书法考究、雕工精美,更蕴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反映了主人的修养与追求,成为了党家村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翁丁村······佤族文化“博物馆”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佤文化“博物馆”。走进翁丁,走进司岗里的传说,聆听千年文化的回响。
周城村······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周城村下设16个村民小组,拥有2254个农户,人口10370人,其中,白族占99%。周城村于1995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有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是三教同源的清代古建筑——龙泉寺;二是清代古建筑——古戏台;三是苍山古佛洞。周城也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大理地区白族生活习俗、服饰、语言、民居民俗活动保存比较完整的白族村寨,有“白族民俗活化石”的美称。
芒旦村······阿昌族户撒刀之乡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芒炳村委会芒旦村阿昌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陇川县户撒刀、民族织布重点村,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特殊工艺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史称“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
尧上村······仡佬族第一村
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坐落在神奇美丽的佛顶山脚下,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原始生态植被保存完好,有“仡佬第一村”之称。居住在此的仡佬族同胞的民居、服饰、风俗、习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保承了“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仡佬敬雀节”等仡佬习俗。当地政府将“敬雀节”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老姆登村······怒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84户1104人,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杂居。该村想加大力度建设发展怒族特色文化旅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老姆登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茶、核桃、云黄连、草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目前老姆登村有规模的茶叶加工厂有1997年成立的“老姆登茶”、1999年成立的“老姆登陆金茶”及2010年新成立的“老姆登高山茶”。
孔当村普卡娃小组······独龙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是全国56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唯一聚居地,被评选为“五个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村”之一,独龙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主要有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民间器乐等三类。歌唱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史诗、神话、传奇、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一代又一代地得到了传承和流传。他们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创编成喜闻乐见的舞台剧目,用朗朗上口的音符把独龙族民间文化展现给广大人民,用熟悉的舞蹈传承着民族文化。
红万村······彝族阿细人特色村寨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西一镇红万村全部是彝族阿细人。农户住房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举办祭火节。红万村的密枝祭祀和火神祭祀是西一乃至弥勒乃至全世界至今仍保留这一宗教活动的唯一村寨。“阿细祭火”,是云南省弥勒市彝族阿细人独特的原始宗教文化。
罗古箐自然村······普米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兰坪县通甸镇德胜村委会罗古箐自然村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罗古箐景区内。该自然村是我县普米族民族传统文化最为突出和普米族聚居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现在村内的100多户民居都保留了浓郁的普米族民居建筑风格,尚存过去民间祭祀活动的遗址和民族歌谣唱本,村内的婚、丧、嫁、娶等都按普米族传统民间习俗来进行。村内还有部分会唱普米民歌的老人、还有部分老人经常身着传统普米族服饰,会吟唱普米族叙事长诗,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普米族民俗、民风和民居建筑特色。
勐景来村“中缅第一寨”······傣族特色村寨
西双版纳勐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勐景来在文化上保留了传统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全村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勐景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在傣族群众心目中特殊的地位,被人称为“中缅第一寨”。
翁基村······千年布朗古寨
景迈山古茶园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世界茶叶种植史上特有的,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委会翁基村作为景迈山上少有的千年布朗族村寨,因其“五古一体”而古韵盎然:古老布朗族传统村落、古老布朗族传统民居、古老布朗族民俗文化、3000年古柏为代表的古树群、古茶树及传统茶文化。村寨里,佛寺、寨门、寨心桩、风雨亭等布朗族传统建筑,布朗族传统工艺制茶,布朗族民居体验馆,布朗族传统民族节日、民族风俗、民间歌舞,无不充分展示着布朗山寨的人文、自然景观。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加上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缘故,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
出冬瓜村······德昂族特色村寨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主要居住着德昂族“布列”、“梁”两个支系。该自然村有着浓厚的德昂族民族文化,现有德昂族酸茶茶室、织布房和水鼓舞表演队等,被列为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参与式社区文化旅游示范村。民居仍保留着德昂族传统的四檐出水建筑风格,为正方形干栏式竹木建筑,与傣族和景颇族的竹楼不同,顶头很高,形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所戴的儒巾,也被称为“诸葛亮的帽子”。
巴坡村
位于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乡的巴坡村一个典型的基诺族村寨,它隶属于巴亚村委会,全村有105户387人,98%以上为基诺族。巴坡村有全国唯一一个全面集中展示基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基诺山寨。
金满村······白族支系勒墨人村寨
金满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政府驻地以西,